清廉之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清廉之风 > 正文
生命,在脱贫路上燃烧——追记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 2017-10-13 点击量: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夏日雨季,三涨水村口的水井水涨得更多了,汩汩清泉流出,滋润着大地。

这个昔日贫穷的村子,如今展开了一幅脱贫致富的新画卷:旧房风貌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2.5公里的入户水泥路加快建设,规划的1200亩中药材基地正在测量土地,1000亩茶叶基地合作社在做摸底工作,1000亩核桃基地里村民们加强管理,14亩鱼塘紧锣密鼓地提升改造……

“竹板这么一打哟,我们两人走上场,什么事情都不讲,单表支书王宜堂;三涨水是好地方,有个支书王宜堂,一生只为事业忙,百姓困难放心上;从不利己专利人,舍己舍家为工作,日夜操劳勤奋进,小康路上做文章,做文章…….”

王宜堂,这位把群众装在心里的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2月15日,在通知困难群众体检的途中,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一线,年仅48岁,被追授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村民们打着纪念王宜堂的快板,化悲痛为力量,撸起袖子,奋战在王宜堂未走完的脱贫攻坚路上,誓要在两年内让三涨水大变样,以此告慰他们爱戴的王宜堂。

默默无闻,为民服务心贴心

三涨水村综合服务中心进门的第一个座位,就是王宜堂的办公桌。在村民的记忆里,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到村委会,先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为前来办事的村民服务。王宜堂已经走了三个多月,他的岗位牌依然放在那个位子上,同事们将他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仿佛他还在这里为大家办事,从未离去。

王宜堂一家住在20年前修建的老宅里,屋内设施陈旧,床边上4张贴纸格外显眼,上面是王宜堂用毛笔抄录的村情概况、村民收入、脱贫任务。客厅墙上一张彩色画报,写满了电话号码。“王宜堂说写在墙上查看方便,不误事。”王宜堂的妻子曾德萍说:“他性子直爽,人家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对工作从来没有推脱过。”

今年2月15日,王宜堂走村串户通知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第二天到村卫生室免费体检。下午4时,王宜堂将此事告知王照寿后,刚走出王照寿家没多远,就倒在了路边。他呼唤着王照寿:“我的头晕得厉害,怕是不行了。请将这1000元转交给王奇江,这是我欠他的车费。”因突发脑溢血,48岁的王宜堂留下这句话后再也没醒过来,三天后,永远地离开了最让他不舍的父老乡亲。

拿到这1000元钱,村民王奇江百感交集:“王支书每次发工资首先就想到把车费给我,最后关头,竟然还惦记着这事。这些年,我挣了他不少车费钱。”

王宜堂家距村办公室6公里,通村路没有修好前,每天要走近3个小时上下班。通村路修好后,为了节约时间,王宜堂几乎每天乘坐王奇江的摩托车到村办公室工作。夜半三更只要有村民找他办事,他也会麻烦王奇江送他到村民家。近一半工资都花在交通费上。

去年底,九仓镇党委考虑到组织发展和三涨水村的实际因素,派年轻的舒泳任三涨水村党支部书记,每次换届选举都被群众高票选中当了5年村委会主任的王宜堂任党支部副书记。从正职到副职,工资少了500余元,不少人都认为王宜堂会有怨言,然而组织找王宜堂谈话时,他却说:“都是为群众服务,任什么职,拿多少钱都无所谓,关键是能为群众干事。”

要让王宜堂协助自己这个“新兵”工作,刚开始舒泳有顾虑。第一次见到王宜堂时,舒泳的顾虑就彻底打消了:“王大哥穿着一身洗得很旧的藏青色西装,脚上穿着胶鞋,黝黑的面容,清瘦的身材。一见面就让我放手干,不要有顾虑,做不通的群众工作他会帮我。”

此后,王宜堂带着舒泳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把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舒泳,和舒泳一起为村里的发展加班加点想办法。

坚定信念,脱贫攻坚尽职责

一条干净平整的柏油路连接着九仓镇三涨水村和金沙县青木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栋栋民居散落其间。

金沙商贩王世江几乎每天驾车往返于这条路上,贩卖蔬菜、水果、糕点等,一个月纯收入有3000多元。“村民们提醒我,赚了钱不能忘了王宜堂,我怎么可能忘?要不是他组织大家修好这条路,我骑着三轮摩托卖东西,下雨天经常翻车,不要说赚钱了,生命安全都没保障。”王世江说。

“怀南九道仓,茶米鱼面香”。九仓镇的农特产品在仁怀颇有些名气。然而,三涨水村距仁怀城区有60多公里,近2小时车程,受交通制约,全村到去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12%,是九仓镇四个贫困村之一。

破解交通瓶颈是三涨水村脱贫攻坚的第一仗。三涨水村不少路都是毛石路,由于缺乏资金,村民们修修补补,仍旧是破破烂烂,硬化路面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结。“不能一直等下去,我们一定要把路修好!”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王宜堂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号召村民投工投劳修路,自己不仅和村民一起劳动,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王宜堂联系到挂帮部门,经过一番争取,拿到了6万元修路资金。然而,6万元哪里够,只有动员大家共同捐资投工,这条路才有希望修好。王宜堂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大家捐资投工,怀着决战脱贫的信心要把路修好。

照明组村民任希明对修路的情形历历在目。王宜堂家离修路现场远,每天他都是自带干粮来修路,冬天也是喝口冷水吃口冷饭充饥,从来不去附近村民家吃饭,几个月下来瘦了一圈。修路过程中,有的村民因为土地被占阻止修路,王宜堂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占的这点土地,赔也赔不了几个钱,早点把路修好后,项目来了,产业发展了,挣得不是更多?要学会算账嘛。”

王宜堂为村民算的这笔账,最终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16年初7.5公里的柏油路通车了,三涨水村的农产品通过这条路可以运输到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新房子组村民陈德有2013年栽种的2亩核桃,今年有60%挂果了。目前市场价每公斤核桃15元,8月份采摘后,能卖出近3000元钱。“这比种庄稼强多了,多亏了当年王宜堂的坚持。”陈德有说。

2013年,王宜堂为村民争取到核桃种植的脱贫项目,核桃苗和肥料免费获得,核桃地里还能套种其他农作物。村民们很快接受了这一项目,但核桃栽下后,由于缺乏劳动力和疏于管理,长势不好。王宜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头组织劳力上山给核桃追肥、除草,三涨水村的核桃才有了眼前良好的长势。

秉公办事,公正无私得民心

2016年2月,村里建鱼塘,10多户村民的田将被占用,镇里要求村民到现场丈量、确认土地面积。当听说王宜堂也在现场时,村民们都不去了,异口同音地说:“只要宜堂在,我们就没必要去了,他量多少就是多少,我们相信他。”

三涨水村,村民都知晓王宜堂的德行:群众有求必应,但违反原则的事,违背良心的事,一概不理。“他公道,正派,对事不对人。”这是村民对王宜堂最深刻的印象。

听到王宜堂病逝的消息,任希明伤心不已:“但愿他对我没有意见。”

任希明当了22年三涨水村照明组村民组长,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生活过得捉襟见肘。任希明思前想后壮起胆子向王宜堂开口,请他解决一家人的低保。还未等任希明把话说完,王宜堂就给果断地给了他几个“不同意”。

王宜堂解释:“你都不理解我,我还指望谁?你自己算算,你家的收入是吃低保的标准吗?低保只能解决给吃饭都成问题的群众,你家孩子读书困难,我用工资解决行不?”促膝长谈后,任希明理解了王宜堂。

有一次,上级向三涨水村下达了临时救济任务,村班子其他干部讨论后将名单报给王宜堂签字后公示。拿到名单,王宜堂将其中两户取消了。“这两家人我了解,不符合要求,再说与我有一定亲戚关系,我不同意。”因为王宜堂公正无私、正直善良,村里的各项救济救助才未发生过矛盾。

“王宜堂工作务实,心正耿直,群众相信他,认可他。”九仓镇党委书记袁仁涛感慨:“这些年,三涨水村没一个群众到镇里反映王宜堂的问题,真是不容易。”

甘于清贫,扶危济困显身手

在三涨水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们有了致富产业,建起新房,开起小汽车。

王宜堂家十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四间平房里没什么相像的家具,曾经最值钱的电视机几年前就开不了机了,家里使用最多的电器——电磁炉,是妻子曾德萍为了节省时间用来煮猪食的,猪圈里两块简易的木板搭成了厕所。

“当村干部11年了,他没有拿过一分钱回家,有时还反而到我这里拿钱。我们两个已经很久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了。”曾德萍说。

多年来,曾德萍独自一人养猪、养牛、租地种高粱,支撑起儿子上学和全家的开支。有时忙不过来,让王宜堂帮忙,还没搭上手,又被村民的电话叫走了。

时至今日,曾德萍也不知道王宜堂的工资用在了哪些地方。见曾德萍不理解,老支书舒泽祥掰着指头算:王宜堂到镇里、村里开会,或者加班加点,每月乘坐摩托车的交通费要600元以上;每月电话费,还有乡亲红白喜事的礼金算来也是不少;更多的是资助困难乡亲了。村里的干部都知道,王宜堂说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骑摩托,实际情况是他根本没钱买摩托车。

横岔组村民杨光海的妻子得了白血病,家里人东拼西借凑了花了七八万元也不见好转,不得已,杨光海只得将妻子接回家。王宜堂闻讯后连夜赶到杨光海家,将身上仅有的50元钱拿给了杨光海,并发动身边人在网上为杨光海家筹得8000元。那段日子,王宜堂每天都会去探望杨光海一家,捎上一些慰问品,有时还会塞个一两百元。“在最无望的时候,王宜堂天天来宽慰我,让我别想太多,一切都会好起来。现在他却走了……”说起王宜堂,杨光海禁不住流下眼泪。

“自己连香烟都舍不得抽,还给我家这么大的帮助,真是难为他了。”村民侯保华患有肺结核,六七年不见好转,自己不能劳动,三个女儿都在读书,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爱人支撑。在王宜堂的关心和帮助下,侯保华家的危房得以改造,爱人还养起了两头猪、两头牛、两只羊,每年种的8亩高粱,也为一家人增收不少。读大学的二女儿每个学期还得到王宜堂500元的资助,侯保华知道,这些钱都是王宜堂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春天走了,夏天来了。连绵起伏的大山里,翻山越岭的通村公路上,再也没有了王宜堂的身影。然而,因为有了王宜堂,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群众的致富之路在平坦公路上越来越顺畅。王宜堂用生命浸润着生养他的故土,全部心血都流淌在脱贫攻坚的战线上。

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全省上下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气魄,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奋力决胜脱贫攻坚。这是时代发出的英雄帖,感召着贵州的广大英雄儿女,肩上挑着责任,心中装着百姓,在同步小康的路上亮出十八般武艺,拿出绣花功夫,比拼成绩和奉献,比拼精神和速度。从今日起,我们推出“脱贫攻坚群英谱”专栏,展现脱贫攻坚中的年份英雄、新人新事,用他们的精神和故事激励正与贫困作战的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