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现如今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决定着人类能否生存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广义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话语中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生态之息,毓人民之气,将“气息”二字贯彻始终。
坚持问题导向,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有许多群众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总停留在表面,将生态文明看得过于平淡,没有抓住问题导向,深入思考,从而导致“漏洞”百出。江西抚州金溪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引进企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企业的增多,有些企业“未批先建,非法排污,污染耕地”,于是就开始加大力度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出现问题。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三氟甲磺酸粗品,这种化学有机超强酸,具有强腐蚀性,当这种有机超强酸从墙壁渗入到农田时,该公司人员没有启动应急预案,也没有采取隔离措施,而是采用消防水冲洗地面。后来该公司建设了截流沟和收集池来治理,但是该公司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在截流沟旁有一条直通农田灌溉渠通道,这条通道只高出截流沟20公分,当下大雨时,污水还是会渗入农田。此外,百姓们也经常反映有污水渗出墙壁,但还是被企业人员草草打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改善生态文明,促进人与生态和谐相处,要抓住问题的导向,引导人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到表里如一,人与生态良性发展。
坚持人工修复,还大自然本来面目。被污染的大自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修复,从而还大自然美丽的容颜。但是在治理过程中要防止边治理边污染这种情况的发生,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候鸟迁徙的栖息地,有着“高原明珠”之称。但在过去,滇池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之一。当时的滇池被蓝藻污染着,蓝藻依赖水中营养物质繁殖,繁殖后快速上浮至水体表面,在水流和风的作用下形成一层蓝绿色带有腥臭味的浮沫,又称“蓝藻水华”。大量的蓝藻水华会阻断阳光,隔绝空气,导致水底动物缺氧死亡。此外,产生的蓝毒素会导致水中植物中毒或死亡。最严重的时候,滇池上全是蓝藻水华,看上去像被绿色颜料染过一样。后来昆明市采取人工治理,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引入了各类打捞处理设备,建设了大型藻水分离站,将蓝藻水华拦截,进行过滤。最终过滤出了蓝藻渣和干净、清澈的水,还将蓝藻渣处理做成肥料,供给农作物营养。经过人工治理后的滇池重获新生,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美了,让这颗“高原明珠”重新散发出自己原本的魅力。
坚持低碳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生态和谐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互相保护。保护生态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人类可以采取低碳生活,从而来减轻生态的负担,让生态喘喘气。在我校,全体纪检监察干部都在提倡低碳生活,能坐公交车的情况绝不开私家车,能拼车的尽量拼车。在用电方面,也尽可能的节约用电,下班前断水断电,空调冬天尽量控制在24度以下,夏天控制在20度以上。下班出门,坚持做到关电脑、关灯、关空调、关电源“四关”原则。去超市、商场买东西时也尽量自带背包,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袋等情况。低碳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只要多留心,多替生态考虑,自然可以降低人类对生态造成的伤害。坚持低碳生活,将“CO2”变为“O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毓人民之气。
只要我们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天空就会更加蓝、地会更加绿、水会更加清、万里河山也会更加多姿多彩”。
撰稿:严漫利
一审:王莹 二审:张金富 三审:韩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