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心谱华章
——追记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纪委原常委施忠华(上)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委决定,追授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优秀纪检干部”光荣称号,并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施忠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在全市深入开展向施忠华同志学习活动。
施忠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金港镇人,1970年11月出生。从1994年进入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直到2014年12月在张家港市纪委常委的岗位上殉职,施忠华在基层反腐一线坚守了20年。他用过硬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成为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树立了新榜样。
他,是一名铁骨柔情的反腐尖兵。
他,执纪严明,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他,平易近人,热心助人,坦诚待人,是年轻同事们眼中和蔼可亲的“施大哥”。
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在纪检工作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用年仅44周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他,就是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新时期苏州30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市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杰出表率。
施忠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赢得这么崇高的敬意?一个纪检监察干部又有着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透过施忠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来认识这个被誉为“党的忠诚卫士”的特殊群体。
施忠华深入贫困党员家庭开展走访慰问
“这阵子感觉很疲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真想轰轰烈烈生场病,好好在家休息。可现在还不能,我是战士,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采访施忠华生前的同事、好友,他们都说:忠华,忠华,人如其名,这是一个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好党员、好干部。大家的言语中都充满了敬佩、不舍和悲伤。
我们先还原三个镜头来初步了解他,认识他。
2014年11月30日,施忠华去世前两天,他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最后一条留言:“这阵子感觉很疲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真想轰轰烈烈生场病,好好在家休息。可现在还不能,我是战士,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就在去年11月初,张家港市纪委接到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一起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线索。11月6日,案件启动当天,恰巧是施忠华的44周岁生日。家人准备好生日蛋糕,却等来一个电话:“单位有事,不回来了。”接下来9天9夜,施忠华坐镇指挥,分析研判谈话内容,沟通协调外围取证,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案件告破当天,因为久坐,施忠华的痔疮发作,痛得无法站立。“他跟我说‘浑身累得像脱了层皮’。”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袁胜华说。尽管如此,施忠华没有任何停歇,又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
2014年12月1日,施忠华去世前一天。当天早上,他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状况,无法驾车出门,在袁胜华的再三坚持下,施忠华不得已只能留在家里“办公”。当天下午,施忠华给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主任徐培科打电话,请他下午一点到家里商量工作。徐培科说,从来没有见过施常委那么疲惫,他讲讲又歇歇,始终无法达到以往工作中的忘我状态。“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左右结束,脸色苍白的施常委突然晃了晃身体,险些晕倒在沙发上。”
徐培科离开前,施忠华说:“这个案子有几个疑点,还没全部搞明白。你们先走吧,我再看看资料,明天一上班我们再商量。”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办理的最后一起案件,也是他在纪检监察岗位上唯一未能完成的任务。当晚8:20左右,施忠华突发脑溢血。12月2日上午9:55,抢救无效,施忠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4年12月4日,施忠华出殡当天,灵车从他的老家金港镇长山村驶出,道路两旁哭声一片,数百名村民悲痛地呼喊着同一个名字:“忠华、忠华……”这么多村民自发地为一个人送行,在长山村还是第一次。“这孩子从小就勤快懂事,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大好人,更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采访时,看着他长大的邻居施云付眼含泪水说。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重抓早抓小,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施忠华一身的正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44周岁的生命里,21年的工作中,有20年是在检察院、纪委。从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办事员到检察官,再从张家港市纪委科员到常委,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心中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
2003年,在张家港市检察院反贪局工作的施忠华参与办理一起案件时表现出色。很快,他就被选拔到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担任纪检员。后又先后担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常委。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施忠华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活分量重啊!”
牢记职责,用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施忠华,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从2008年2月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到去世,组织、参与查办案件543件,其中经济案件327件,失渎职案件47件,涉及乡科级违纪干部87人,移送司法机关146人。
面对每一个经手的案件,施忠华在秉公执纪的同时,也痛心疾首地陷入思考:“如果出现苗头的时候提醒提醒、警示警示,就可以避免问题小变中、中变大,最后演变成违法犯罪问题。”
2013年,施忠华和同事在查办张家港市某机关办公室副主任贪污受贿案时,敏锐地发现该单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很快,他完成了题为《加强机关单位后勤管理不容忽视》的情况反映。该单位重新完善制度和内部管理,专门成立了物品采购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和办公用品招标采购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内部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审计监督,加强审计频率。2014年底,张家港市财政局对该单位核查财务管理时打出了高分。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重抓早抓小,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施忠华经常提醒同事们,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三转”,回归主责主业,发现线索要及时追踪,有了反映就及时提醒,对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决不能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这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对党纪的切实维护,对事业的高度负责。
2011年3月,张家港市纪委在查处该市某中心副主任吴某受贿案件过程中,发现该单位采购及财务管理方面的苗头性问题。作为案件主办人,施忠华立即制定方案,组织力量进行调查,一举查实该单位采购科副科长陶某、某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周某某、副主任钱某某、财务科科长茅某某,市环卫所所长张某等5人贪污、受贿、受礼、违反财经纪律等多种性质的问题,上述相关人员最后都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此后张家港市纪委要求案发单位和主管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查找问题,完善制度建设,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漏洞入手,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
2008年以来,施忠华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对政府采购、惠农政策落实、弱势群体关爱、资金管理漏洞等进行专题分析,形成“情况反映”13篇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建议32条,条条切中要害、射正靶心。
“施忠华同志20余年坚守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用执着的事业追求,过硬的业务素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乃至最终用生命的付出展现了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张家港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玮说。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应当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形象。”
施忠华常常警醒自己、提醒同事:“特殊岗位,风险相伴,自己一定要把握好。”
这么多年来,凡是和案件沾边的“打听”、“说情”,在施忠华那里,总会碰个一鼻子灰。他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就连他的亲舅舅也不例外。在张家港市纪委查办的一起案件中,施忠华意外地发现办案对象竟是自己昔日的老师。此时,对方的亲属朋友找到了施忠华的舅舅,希望他能跟外甥“说说情”。碍于面子,舅舅找来外甥打听,施忠华摆摆手:“不要问了,我也不会说。”接着,他又把舅舅“教育”了一番。
还有他的几个姑妈,总是抱怨“靠不到侄儿”。她们曾经为子女的工作问题找过侄儿,但施忠华总是淡淡地说:“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事。”她们想不通,侄儿当了“大官”,为啥连这个忙都不肯帮?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都应当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形象。”施忠华深知,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欠别人的情,不仅姑妈的事情没有帮忙,就连爱人自己找关系调动工作也被他断然叫停。
施忠华的自律,近乎苛刻。就连发小施建松到市区办事,想顺便和他聚聚,请他吃顿便饭的请求都被婉言拒绝。“那是我第一次请他吃饭,没想到他一口拒绝,当时心里非常生气。”施建松说,不过现在想想,他真是不容易,特殊岗位就是需要这样特殊的干部。
严以律己,看似无情,实际上,在身边人眼里,施忠华却是非常和蔼可亲的。
那份淡淡的笑容,是同事们对“施大哥”印象最深的回忆。每逢周末,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施忠华总是把下属赵品锋“赶”回海门和妻子团聚,他说“要工作家庭两不误”时就这么笑着;每逢节假日值班,施忠华主动提出替年轻人值班时就这么笑着;每次单位组织献血,他在说“爱我中华,献我热血”时就这么笑着,他无偿献血累计2200多毫升……
施忠华走了,村里80岁的老太太曹美图禁不住老泪纵横。去年9月的一天,她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走在马路上。此时,施忠华正好开车经过,他停下车,一边询问“曹奶奶,去哪里啊”,一边关照她“不要跑到马路上,这样危险”。听说老人要去镇区街上,他立即把她扶上车送到了目的地。回来后,老太太激动得逢人便夸施忠华是个“大好人”。
张家港市委书记姚林荣说:“施忠华同志身上展示了‘具有张家港精神特质’的品性,是我们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和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拼搏奋进,以实际行动为习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要求作出我们张家港更大的贡献”。